《青年說》第四十一期
青年說兩會版|“紅色文物不應該躺在庫房里”
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大地上,紅色資源星羅棋布,做好這些資源的數字化建設與保護是全國人大代表、五邑大學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崔巖近幾年的主要工作。
“幾張圖、一卷畫就能身臨其境地還原歷史建筑,短短幾小時便可線上游遍紅色遺址。”崔巖告訴記者,紅色基因庫的數字化保護是一項專業性極強、精度要求極高的工作,但前幾年由于技術的匱乏及國外軟硬件技術的限制,國內數字化普及率并不高。
為了不依賴進口設備,崔巖一手抓研發,一手趕進度,帶領大家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,最終,通過應用自主研發的三維數字化掃描技術,為革命遺址遺跡和革命文物提供了一種高效率、高精度的精細化數字化采集方案,并研發完成了基于實景三維的專用數字化采集設備,為紅色基因庫的保護工作邁出了關鍵一步。
保護紅色基因庫的同時,背后蘊藏的精神也在滋養著崔巖。在焦裕祿同志紀念館里,一雙泛白的舊布鞋引起了崔巖的關注。
“這是焦裕祿生前留下的唯一一雙舊布鞋。60多年前 ,他就是穿著這一雙布鞋走遍了蘭考120多個生產大隊,帶領大家植樹造林、堅持不懈地治理風沙、鹽堿。”崔巖說,這里的每一件實物、每一個故事都能引起他的共鳴,紅色文物不應該躺在庫房里。
在這種信念的支撐下,崔巖和團隊用了不到三年的時間,完成了全國100多處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數字化建設。
“我打心底里希望這些紅色資源不僅能給年輕人帶去文化知識,也能帶去正確的價值觀。”崔巖說,在2023年全國兩會上,他提交了《關于加快推進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成果的推廣與應用的建議》 ,希望這些紅色精神能成為看得見、摸得著的黨史學習教育生動教材。
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、江門長堤歷史風貌街區、龍門石窟、樂山大佛石窟……小到物件,大到立體空間,三維數字化還原技術都能將其完整、高清、精準地呈現出來。崔巖和他的團隊讓一座座歷史建筑都擁有了自己的“基因庫”,延續了文化遺產的生命力。
隨著研究技術的不斷更新和成熟,崔巖把目光投向了城市數字化建設。崔巖團隊通過對地面建筑、室內結構、地下管道等進行數據捕獲與構建,生成高精度三維模型。“相當于在三維空間克隆一個數字化的城市,讓地圖上的城市躍然眼前,再利用這個數字底板實現精準化管理。”崔巖介紹,當這些數據逐項落圖入塊,系統平臺就可以以“一張圖”的形式實現自動感知、要素監測預警、圖上指揮調度,變被動響應為精準預見、提前處理。
談及未來,崔巖滿懷期許:“國家對科技創新的重視,增添了我們在人工智能和數字化技術前沿闊步前行、勇敢創新的動力,更激發了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潛能。”
《青年說》第一期:世界滑雪冠軍郭丹丹:“我仿佛找到了第二個使命”
《青年說》第五期:“虎年吉祥物”來了!三星堆發掘現場負責人拆“盲盒”
《青年說》第七期:從高亭宇到閆文港 歷史性突破背后有“風”相助
《青年說》第八期:走過22個省市區,她看到了中國青年的模樣……
《青年說》第十六期:這位80后研發的中國“芯”,被稱為“開創性進展”
《青年說》第十八期:“沒有什么比盡我所能去挽救生命更有價值”
《青年說》第二十一期:科技強農|大黃魚“搬家”深遠海,身價翻了好幾倍
《青年說》第二十三期:科技強農|“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”
《青年說》第二十六期:搞攝影做文創 90后鄉村教師把“城市教育”帶進大山
《青年說》第二十七期:13年,他一直在為做強“中國芯”尋找“好”種子
《青年說》第二十八期:黨的二十大代表丁寧:做更多的事,凝聚更大力量
《青年說》第三十期:愛找問題想辦法,“最帥交警”用雙腳丈量街道
《青年說》第三十二期:“勤能補拙”有沒有科學依據?她的團隊證實了
《青年說》第三十五期:致敬人民警察丨23厘米!這道疤痕是一枚特殊勛章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
Copyright © 1997-2023 by www.people.com.cn. all rights reserved